我们的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行为,而隐藏认知的运作是大脑形成决策的重要机制。例如下图:
上图看似一个笑话,但是我真的体验过,在台湾高雄的城市边缘地带。而在几天前我也看到类似的画面出现在上海,特别是一些外卖和快递小哥,以及一些骑电动车和共享脚踏车的人。
隐藏认知默默的影响着我们的行为
1988年我在台湾高雄读大学,当时的学校校名叫做高雄医学院,很多年前已经改为高雄医科大学。当时年轻的我没有钱买汽车,摩托车是我们这样的年轻学子的第一选择。骑着自己的小摩托,爱去哪里就去哪里,非常快乐,于此同时,使用摩托车进行环岛游也是我们当时的一个重要团建活动。
说了你可能不信,当时很多和我们一样骑摩托车的人就把红绿灯的灯号当作参考而已。就像上面那张图,路口的交通状况不论如何,能过就过,想过就过,只要没有警察站岗和自动摄像机进行拍照。这样的景象对于当年刚到这个城市的人来说,其实很惊讶,但是我并没有因为很多人这么做,我也随波逐流。我学到一个教训是当我要刹车停车的时候,要看一下照后镜中后面的车是否有停车的意愿,否则我最好闪一边去,才不会发生意外。
或许我们每个人的脑海中都有着自己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方式,有些与法律责任有关,有的与良心有关。这些认知方式影响着我们做出一些关键决策。如果和你一起做出决策的人他们脑海中的认知与你差距很大,或许那就要麻烦许多才能达成共识了。
例如你会在某些短视频或信息交换网站上,看到很多虚假广告,一旦你与他们联系,他们会告诉你你来的太晚,那个车子/房子/产品没了,转而介绍你别的你压根不感兴趣的东西。你也会看过一些新闻是关于标价错误而单方面宣布订单无效的事情,破坏了消费者应有的权益。亦或是你会看到某些城市或交通管理者因为某些特殊原因而错误的对待一线辛苦的工作者,这样的视频被发到网上后,主管部门就会出来宣布已经将涉事的人调离岗位,希望可以平息群众的不满。这些都是人们的脑海认知不同,导致采取完全不同的行为。我们看到这些社会现象时,就应该进行深度的剖析,找到了症结点,就不会在表面现象上纠结了。
面对未知事物时记得给自己的条件反射踩刹车
仁者心之器,我们都是受到我们的认知影响,才会产生某些特定的行为。在紧急时候,那会让我们快速反应,以满足当下快速反应的需要。但是当我们面对不清楚的事情时,如果自己的经验不够丰富,就应该尝试让自己静下来,慢慢的尝试了解全貌,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这也是丹尼尔· 卡尼曼所提出一个重要提醒:“思考,快与慢”。没时间看书的人想要简单快速的了解可以看这里
这位现今在世的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因对判断和决策制定的理性模式提出挑战而荣获2002年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研究打开了社会心理学、认知科学、对理性与幸福的研究以及行为经济学的新局面。他在多年研究人类的思考决策之后,提出我们的大脑有快与慢两种作决定的方式。常用的无意识的“系统1”依赖情感、记忆和经验迅速作出判断,它见闻广博,使我们能够迅速对眼前的情况作出反应,因此人们往往对自己的决断过于自信而不自知。
在我所参与的很多绩效改进项目和行动学习项目,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很多经理人在面对不确定性很高的情况时,反映出来的都是过去经验的反射或别人经验的山寨,这都是明显没办法在自己的系统一踩刹车的典型状况。当“系统1”成为我们脑海的主旋律时,“系统2”根本没有机会和时间发生,真的很可惜。
关于交通信号灯你是本文插图中的哪一种认知?提醒你最好不要用图一去体验图二的世界,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