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和头条新闻上的小姐姐100%让我害怕了,因为…

看多了头条新闻和抖音上的短视频,一样的长相和内容让我害怕了,会不会我看到的都是被控制的?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够了来自新浪/腾讯/网易的新闻内容,总觉得千篇一律,特别是类似的新闻比率实在太高了。本来想转战新浪微博看看,发现那里是大V和八卦的集中地,那可不是我想看的,于是卸载了这一些当时的主流新闻信息来源App。当时,头条新闻意外的就进入了我的眼帘,起源于北京机场的广告。

安装App之后,确实发现它的底层逻辑与之前的主流新闻媒体不同,也显得更有趣,同时也仍然有一些主流媒体新闻来源,满足了我利用休息时间看点新闻和找点乐子的需要。夹杂在主流媒体新闻和自媒体草根新闻之间的是五花八门的短视频,其中总是挥之不去的是不断扭动着身体的众多小姐姐们,在流行BGM的伴奏下走着有点假的台步。刚开始看看还觉得有趣,但是3天之后我就觉得不对劲了。

怎么信息流推送给我看的小姐姐都长一个样,她们的长相/发型/服饰/场景全都一样,尤有甚者,有的还是很差演技下的剧情续集内容。当下的我惊觉了,我觉得我在头条新闻之前裸奔了。我的喜好,我的频率,我的选择,没有一个逃的掉,于是乎我卸载了App。为了验证我的假设,我安装了抖音,看看是否会发生一样的事情,果不其然,三天后,我也卸载了。

头条新闻,算法模型

技术的进步让我们的隐私变得弱不禁风。算法/信息流推送/点击反馈,这个强化循环回路不断进行下去。千人千面的展现形式本意是个人化,以人为中心去聚合不同的信息来源,加速个人获取信息的速度和质量,不仅抖音和头条新闻是这样,美团/微博/Facebook/X/YouTube也都是这样。这样的智能化平台纵然方便,但是反而让我害怕。我害怕的不是平台知道我的喜好,我害怕的是我会不会被技术性蒙蔽信息来源,而这会让我一向喜欢保持多样性视角的习惯,在无形之中逐渐消失殆尽,这是我真正的害怕。

我不喜欢看那些带有情绪性表达的新闻和点评,一不小心,那往往是智慧开始降低的开始,就像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在1895年出版的社会心理学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那本书中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乌合之众,算法模型

看着头条新闻上的小姐姐,我害怕了,在平台算法的控制下,我会不会变成乌合之众的一员?

留下评论